什么是管理會計思維?
財務會計要向管理會計轉型,,這個轉型既涉及工作類型的轉型,,也涉及思維方式的轉型。什么是管理會計的思維呢,,這里主要包含四點,。
一,、跳出會計看會計,站在業(yè)務的角度看會計
財務與業(yè)務是什么關系呢,?一方面,,財務是對業(yè)務結果的記錄與反映,這屬傳統(tǒng)會計的范疇,,隨著業(yè)務推進,,亦需財務不斷改進、完善流程與內控,。另一方面,,財務可通過參與業(yè)務,促進業(yè)務改進,,反過來讓財務結果有更好的呈現(xiàn),,這屬管理會計的范疇。
會計人員要融入業(yè)務,,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呢,?首先我們要對會計人員做個分類,會計人員可分兩類,,第一類是以從事會計核算為主的財務會計人員,,第二類是參與公司經營管理的管理會計人員。搞清楚這個分類后,,我們就能明白了,,需要融入業(yè)務的實際是管理會計人員,傳統(tǒng)的財務會計人員并沒有太大必要融入業(yè)務。
管理會計要求會計人員要懂業(yè)務,、融入業(yè)務,,把自己鍛煉成綜合性的管理人才。唯有融入了,,才能主動做到換位思考,。
二、關注經濟利潤,,而不是賬面利潤
會計利潤具有極大的欺騙性,。一方面,會計利潤是基于權責發(fā)生制核算出來的,,有利潤不見得有現(xiàn)金流,,說直白點,會計利潤只是賬面利潤,。另一方面,,計算會計利潤時沒有考慮機會成本,沒有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不盡客觀,。一般而言,會計利潤不適用于做投資決策,,會計人應跳出會計利潤思維,,多考量經濟利潤。
三,、著眼于事前的控制,,事前控制優(yōu)于事后分析
會計工作不要總是專注于事后解決問題。即便做得再好,,也只是給人以亡羊補牢的感覺,。如果能設法避免羊丟失,不是更好嗎,?通過事前的有效預防,,避免問題發(fā)生,代價會遠低于事后解決問題,。借助內控與制度流程建設,,通過事先的籌劃與預測,別讓問題冒頭,,這是成本最小的管理方式,,也是管理會計的精髓所在。
四,、立足于解決問題,,方法越簡單越好
兩口子開了個面館,,請了一位師傅做牛肉面,大師傅月工資5000元,。不久,,顧客就有了抱怨,原因是師傅每次放的牛肉太少,。少放牛肉,,不是因為師傅想給老板省錢,而是因為牛肉放得少,,顧客來得就少,,他的活就輕一些。兩口子很快調整了策略,,決定按賣出去的牛肉面份數(shù)給師傅提成。很快問題又來了,,男老板發(fā)現(xiàn)師傅給顧客放的牛肉越來越多了,。因為牛肉放得多,顧客開心了,,賣得就多,,師傅的提成就高。牛肉放得多了,,牛肉面不掙錢了,。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理論上,,最佳的辦法是按賣牛肉面的利潤給師傅分成,。師傅對此不同意,理由是他不清楚牛肉和面條的采購成本,,信息不對稱,。最后,女老板站出來說話了,,繼續(xù)按賣出去的牛肉面份數(shù)提成,,但是做牛肉面的最后一道工序——放牛肉,要由她來操作,。
這個案例能很好地說明管理會計思維的靈活性與實用性,。管理會計不像財務會計那樣有規(guī)范性、局限性,,但凡能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好辦法,,解決問題時成本代價最小的辦法更是好辦法。
(本文來源:指尖上的會計 作者:袁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