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府會計的定義,、功能與現狀
(一)政府會計與預算會計的關系
政府會計是指與企業(yè)會計相對應的專門用以計量,、記錄和報告公共部門財政交易或事項的會計系統(tǒng),,諸如征稅、采購,、付款以及提取固定資產折舊等等,。預算會計特指追蹤撥款和撥款使用的政府會計,強調記錄與報告預算資金在公共部門內部流動以及流向民間機構的過程,。功能完善的政府會計體系應包括預算會計系統(tǒng),、財務會計系統(tǒng)與成本會計系統(tǒng)。我國傳統(tǒng)的政府會計主要指預算會計核算系統(tǒng),。
(二)政府會計的主要功能
1.監(jiān)控預算執(zhí)行過程的合規(guī)性,。
從預算會計系統(tǒng)中產生的關于撥款和撥款使用情況的信息,是政府財政,、國庫等核心部門與為數眾多的支出機構實施有效監(jiān)控預算執(zhí)行過程,、確保預算執(zhí)行合規(guī)性的前提條件,。在任何國家,,支出機構和核心部門都需要了解預算執(zhí)行過程的實際收入、支出去向與數額,、收支進度等重要信息,,并將這些信息與預算數據進行對比,尋找差異信息,、分析差異的性質,、導致差異的原因等,以便及時采取相應的調控措施,,確保預算得以正確執(zhí)行,。
2.提高財政透明度。
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財政透明度手冊》的界定,,財政透明度是指“政府向公眾公開政府結構和職能,、財政政策目標、公共部門賬戶和財政預測等信息的程度”,。其中核算與報告政府資產與負債是實現財政透明度的核心,。政府會計系統(tǒng)通過核算與披露政府資產、負債與凈資產等相關信息,,為公眾及相關群體全面理解政府可控資產總量與構成以及負債,、承諾以及應承擔的社會義務的規(guī)模與結構等提供至關重要的基礎性數據,據以正確評價政府的履責能力與持續(xù)性,,提高財政透明度,。
3.評價政府績效,解脫受托責任,。
政府會計是幫助政府履行和解脫公共受托責任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其中績效性受托責任指政府履責所取得的業(yè)績及與其所耗費公共資源之間的配比關系是否符合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要求。政府會計系統(tǒng)核算與披露政府收入與取得代價配比,、費用與部門,、項目、服務間的投入與產出配比等相關信息,,為公眾及相關群體評價政府工作績效,、解脫公共受托責任提供信息途徑。
(三)政府會計核算體系現狀
實施于1998年的我國現行政府會計核算框架依托組織結構構建,,以現金制為確認基礎,,分為財政總預算會計、行政單位會計與事業(yè)單位會計,。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無力實施集中性預算合規(guī)性控制,。
我國目前在按組織類別構造的現行預算會計框架下,缺少反映預算運營過程的支出周期概念,�,?傤A算會計只記錄撥款信息,而行政,、事業(yè)單位預算會計只記錄付款階段信息,。與支出周期相關的承諾與核實階段的信息無論在核心部門還是在支出機構,都無法進行核算,,無法獲取預算執(zhí)行過程中合規(guī)性控制與財政風險控制的前瞻性信息,。更為嚴重的是,因為三預算會計所持“會計語言——科目”不同,,財政總預算會計無法同步記錄,、獲取為數眾多的支出機構基于支出周期的承諾、核實以及付款階段的財政交易信息,,使得核心部門難以對支出機構實施有效,、集中的預算執(zhí)行過程監(jiān)管與財政風險管理。以基于反映預算運營過程的支出周期為框架,。構建全面的預算會計體系,,是實現預算執(zhí)行全程監(jiān)控以及集中監(jiān)控的關鍵所在。
2.財政透明度不夠,。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財政透明度手冊》的核心要求是政府應當定期向公眾提供全面并且真實的財政信息,。編制和公布政府財務報告是向公眾提供這些財政信息、實現財政透明的重要途徑,�,!敦斦该鞫仁謨浴分赋觯蚬娞峁┑呢斦畔⒅辽賾A算信息,、資產和負債信息以及各級政府的合并財務狀況,。政府應在資產負債表內披露所有的資產和負債,。我國現行的政府會計核算以現金制為確認基礎,包括國有股權,、固定資產等無法在資產項下予以全面,、準確地記錄和報告的事項。包括公共部門養(yǎng)老金等在內的許多跨年度義務未確認為負債,,或有負債則不予確認,、記錄或以其他方式公開披露。為此,,構建以應計制為基礎的政府財務會計核算系統(tǒng),,是實現財政透明度的關鍵。
3.缺少成本核算系統(tǒng),,無法實現政府績效評估,。
對公共部門的產出與服務進行成本核算,是實現公共管理由傳統(tǒng)的產出導向向現代的績效導向轉變的基礎,,也是制定公共產品價格與合理收費的主要依據,。以現金制為確認基礎的政府會計無法全面確認政府資產與政府負債,因此無法核算公共部門的產出與服務的完全成本,,不能將公共部門的產出與取得的效果聯系起來考評,,在預算資金使用過程中不計成本。浪費嚴重,,降低了資金使用效果。因此,,應以應計制為基礎,,構建政府會計中成本會計核算系統(tǒng),為評價政府財政績效,、管理績效提供數據基礎,。
二、政府會計核算體系改革的背景
(一)建立集中性公共財政管理框架與政府會計改革
近年來,,旨在建立公共財政管理框架而推動的一系列財政改革客觀上要求對現行政府會計進行改革,。圍繞我國公共財政體制建設所實施的幾項主要制度包括部門預算制度、集中性政府采購制度,、“單一賬戶,、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等。上述財政管理制度的本質是轉變公共財政管理的分散性,,建立以集中性為特征的公共財政管理框架,,財政管理方式由分散管理轉向集中管理。財政管理重點由收入管理轉向支出管理,。由此,,要求政府會計能夠提供反映支出周期各階段的集中性財政交易信息,。同時要求總預算會計能夠集中、實時追蹤和記錄機構交易層包括承諾與付款階段信息,。
(二)政府績效評價制度建設與政府會計改革
隨著新公共管理理念的普及,,公眾及相關部門要求對財政資金的使用進行追蹤,財政部門以及其他有關部門正在逐步建立政府績效評價體系,,以對政府部門及官員進行有效的制約與監(jiān)督,。在政府績效評價體系建設過程中,有效的組成部分是政府會計系統(tǒng)提供基于部門,、項目,、服務的關于資源消耗與產出之間在“經濟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等方面的對比會計信息,,以此作為績效評價的基礎數據,。
(三)全球性政府會計改革對我國政府會計改革的推動
20世紀80年代以來,改善公共部門內部管理,、提高成效和效率是公共管理的核心,,在發(fā)達國家廣泛興起了“新公共管理”運動。政府會計改革進入以支持結果,、效率導向的“新公共管理”改革為重點的新階段,。政府預算執(zhí)行過程的全程監(jiān)控、政府財務狀況全面而真實的核算與報告,、資源耗費與部門及項目產出成果之間的配比,,成為促進公共管理改革的關鍵。
責任編輯:dingsk
- 上一篇文章: 建立我國注冊稅務師辦稅專用網絡平臺的探討
- 下一篇文章: 淺談知識經濟對企業(yè)會計核算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