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的定義_2019年注會審計強化階段知識點




勝利的時候不要忘卻從前;失敗的時候不要忘記還有將來,。2019年注冊會計師備考,,我們要付出十足的努力,,臨近考試,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
【內容導航】
審計風險
【所屬章節(jié)】
第一章 審計概述
【知識點】審計的定義
審計的定義
(一)審計的定義
財務報表審計是指注冊會計師對財務報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錯報提供合理保證,,以積極方式提出意見,增強除管理層之外的預期使用者對財務報表信賴的程度,。
(二)理解要點
1.審計的用戶(為了誰?)
2.審計的目的(滿足什么需求?)
3.保證程度(什么程度?)
4.獨立性和專業(yè)性(合理保證的基礎?)
5.審計報告(最終產品是什么?)
1.審計的用戶(為了誰?)
審計的用戶是財務報表的預期使用者,,即審計可以用來有效滿足財務報表預期使用者的需求。
2.審計的目的(滿足什么需求?)
審計的目的是改善財務報表的質量或內涵,,增強預期使用者對財務報表的信賴程度,,即以合理保證的方式提高財務報表的可信度,而不涉及為如何利用信息提供建議,。
【提示】
(1)改善財務報表的質量和內涵;
(2)增強預期使用者對財務報表的信賴程度;
(3)不涉及為如何利用信息提供建議,。
3.保證程度(什么程度?)
注冊會計師應當提供合理保證,不能提供絕對保證,。
【提示】
(1)應當合理保證,。“合理保證”水平可以理解為低于百分之百但接近百分之百,,比如注冊會計師可能有95%至98%的把握,,也就是說,注冊會計師不能將審計風險降至零,。
(2)不能絕對保證,。由于審計的固有限制,注冊會計師據以得出結論和形成審計意見的大多數審計證據是說服性的而非結論性的,,因此,,審計只能提供合理保證,不能提供絕對保證,。
4.獨立性和專業(yè)性(合理保證的基礎?)
審計的基礎是獨立性和專業(yè)性,,通常由具備專業(yè)勝任能力和獨立性的注冊會計師來執(zhí)行,注冊會計師應當獨立于被審計單位和預期使用者,,如下圖所示,。
【提示】注冊會計師在整個財務報表審計過程中,既要獨立于管理層,,同時應當獨立于除管理層之外的預期使用者,。
5.審計報告(最終產品是什么?)
審計報告就是注冊會計師把審計結果傳遞給有關財務報表使用者。
【提示】審計報告的定義,、作用、基本要素以及參考格式請鏈接教材第十九章,。
【易錯易混點】關于“審計的最終產品”是什么這個問題,,有的同學提出疑問:為什么已審計財務報表不是審計的最終產品?注冊會計師不是對財務報表發(fā)表審計意見嗎?其實對這個問題有困惑的“寶寶們”可以換一個時間和空間:請從第十九章的審計報告的角度理解,,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僅僅在審計報告中簽字蓋章,不在其已審計的財務報表上“簽字畫押”,。
一個人的知識,,通過學習可以得到;一個人的成長,,需要通過磨練來獲得,。2019年注會考試不足80天,小伙伴們要加油哦,!
(注:以上內容選自劉圣妮老師《審計》授課講義)
(本文為東奧會計在線原創(chuàng)文章,,僅供考生學習使用,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