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尚未驗收入庫會計分錄
精選回答
當材料尚未驗收入庫時,會計分錄的處理方式取決于企業(yè)采用的核算方法,,即計劃成本法還是實際成本法,。
兩種核算方法下的會計分錄及舉例:
1.計劃成本法核算
會計分錄:
借:材料采購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
材料采購:本科目用于核算采用計劃成本法進行材料日常核算而購入的材料采購成本。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本科目用于核算購進材料時支付的增值稅額,。
銀行存款:本科目反映支付貨款的金額。
2.實際成本法核算
會計分錄:
借:在途物資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銀行存款或應付賬款
在途物資:本科目用于核算企業(yè)已支付貨款但尚未運抵驗收入庫的材料或商品的實際成本,。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與計劃成本法相同,,此科目用于核算購進材料時支付的增值稅額。
銀行存款或應付賬款:如果貨款已支付,,則貸記“銀行存款”;如果貨款尚未支付,,則貸記“應付賬款”。
舉例:
假設某企業(yè)從供應商處購買了價值10,,000元的材料,,增值稅稅率為13%,款項已通過銀行轉賬支付,。
計劃成本法核算:
借:材料采購1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1,300
貸:銀行存款11,,300
實際成本法核算:
借:在途物資1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1,300
貸:銀行存款11,,300
實際成本法和計劃成本法是兩種不同的存貨成本核算方法,,它們之間的主要區(qū)別:
1.定義:
實際成本法:按照存貨的實際成本進行核算的方法。在這種方法下,,存貨的收發(fā)及結存,,無論總分類核算還是明細分類核算,均按照實際成本計價,。
計劃成本法:指企業(yè)存貨的日常收入,、發(fā)出和結余均按預先制定的計劃成本計價,同時另設“材料成本差異”科目,作為計劃成本和實際成本聯(lián)系的紐帶,,用來登記實際成本和計劃成本的差額,,同時計劃成本法下存貨的總分類和明細分類核算均按計劃成本計價。
2.計價方式:
實際成本法:存貨的計價以實際成本為準,,包括采購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
計劃成本法:存貨的計價基于預先設定的計劃成本,,并通過“材料成本差異”科目來記錄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之間的差異,。
3.核算過程:
實際成本法:每次購入存貨都需要重新計算成本,并在存貨發(fā)出時按實際成本計價,。
計劃成本法:計劃成本是固定的,,每次購入存貨只需記錄購入數(shù)量,而無需重新計算成本,。存貨發(fā)出時按計劃成本計價,,并在月末將計劃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
4.管理重點:
實際成本法:更注重對存貨實際成本的精確控制和管理,。
計劃成本法:更側重于成本控制和預算管理,通過比較實際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異,,來評估成本控制的效果,。
5.適用范圍:
實際成本法:適用于存貨品種較少、存貨收發(fā)次數(shù)較少的企業(yè),。
計劃成本法:適用于存貨品種多,、收發(fā)頻繁的企業(yè)。因為計劃成本法可以減少計算量,,簡化核算工作,。
6.優(yōu)點與缺點:
實際成本法:優(yōu)點是準確度高,能真實反映存貨的實際成本;缺點是計算量大,,工作繁瑣,。
計劃成本法:優(yōu)點是簡化核算工作,減少計算量;缺點是可能因計劃成本與實際成本的差異較大而影響成本控制和預算管理的準確性,。
相關知識點,,可以點擊查看:
會計知識點解讀,考點分析可以關注中級會計實務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