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個人所得稅匯算清繳總攻略(上)
2019年你賺了多少錢呢?你是月光族還是實現(xiàn)了自己攢錢的小目標,?無論你屬于哪一黨,,都需要了解個人所得稅匯算清繳,。近日國家稅務總局出臺了《關于辦理2019年度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匯算清繳事項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9年第44號,以下簡稱《公告》),,明確了會計實務中個人2019年綜合所得匯算清繳的事宜。
納稅人需要計算2019年度匯算應退或應補稅額,以此確定自己是否應參與匯算清繳,。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2019年度匯算應退或應補稅額=[(綜合所得收入額-60000元-“三險一金”等專項扣除-子女教育等專項附加扣除-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捐贈)×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shù)]-2019年已預繳稅額
【案例】2019年阿令月工資為12000元,,年工資薪金所得為144000元。其中“三險一金”等專項扣除為1200元,,作為獨生子女贍養(yǎng)老人專項扣除2000元,,兩個孩子教育專項扣除2000元,2019年符合條件的專項扣除和專項附加扣除共計62400元,。除此之外,,阿令取得勞務報酬20000元,稿酬5000元,,轉讓專利取得收入20000元,。
年收入總額=144000+20000×(1-20%)+5000×(1-20%)×70%+20000×(1-20%)=178800(元)
年應納稅所得額=年收入額-減除費用標準(60000元/年)-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捐贈=178800-60000-62400=56400(元)
個人所得稅稅率表(綜合所得適用)
級數(shù) | 全年應納稅所得額 | 稅率(%) | 速算扣除數(shù) |
1 | 不超過36000元的 | 3 | 0 |
2 | 超過36000元至144000元的 | 10 | 2520 |
3 | 超過144000元至300000元的 | 20 | 16920 |
4 | 超過300000元至420000元的 | 25 | 31920 |
5 | 超過420000元至660000元的 | 30 | 52920 |
6 | 超過660000元至960000元的 | 35 | 85920 |
7 | 超過960000元的 | 45 | 181920 |
全年應納稅所得額超過36000元至144000元的部分,適用10%的稅率,,速算扣除數(shù)為2520,。
全年應納個人所得稅額=56400×10% - 2520 = 3120(元)
計算2019年已預繳的稅額:
工資薪金所得每月預扣預繳=(12000-5000-1200-2000-2000)×3%=54(元)
勞務報酬預繳稅額=20000×(1-20%)×20%=3200(元)
稿酬所得預繳稅額=5000×(1-20%)×70%×20%=560(元)
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預繳稅額=20000×(1-20%)×20%=3200(元)
(溫馨提示: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減除費用按800元計算;每次收入4000元以上的,,減除費用按20%計算,。勞務報酬所得適用20%-40%的超額累進預扣率,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適用20%的比例預扣率,。)
已預繳的所得稅額=54×12+3200+560+3200 = 7608(元)
匯算應退稅額=全年應納所得稅額-累計預繳所得稅額=3120-7608=-4488(元)
《公告》中明確,,符合下述兩種情形之一的納稅人需要辦理匯算清繳:
1.2019年度已預繳稅額大于年度應納稅額且申請退稅的。如果預繳稅額交多了,只有通過匯算清繳才能申請退稅,。
2.2019年度綜合所得收入超過12萬元且需要補稅金額超過400元的,。包括取得兩處及以上綜合所得,合并后適用稅率提高導致已預繳稅額小于年度應納稅額等情形,。
《公告》中明確,,符合下述三種情形之一的納稅人無需辦理匯算清繳:
1.納稅人年度匯算需補稅但年度綜合所得收入不超過12萬元的,。納稅人需要匯總2019年度取得的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使用費等四項所得作為綜合所得,如果綜合所得小于12萬元,,即使需要補稅也無需辦理匯算清繳,。
2.納稅人年度匯算需補稅金額不超過400元。
3.納稅人已預繳稅額與年度應納稅額一致或者不申請年度匯算退稅的,。經(jīng)計算后,,納稅人預繳稅額與應納稅額相等,或是預繳稅額大于應納稅額,,如上述案例中的阿令不打算申請退稅,,多交的4488元直接貢獻給國家的,無需辦理匯算清繳,。
綜上所述,,并不是所有納稅人都必須辦理匯算清繳,納稅人需要通過計算來確定是否需要辦理匯算清繳,。
(以上相關政策來源于:國家稅務總局,,本文由東奧會計在線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
更多相關知識請點擊:財稅熱點
推薦課程:稅務晉升體系丨稅務精英學院丨稅務菁英實訓課-個稅,、關稅案例分析
說明:因政策不斷變化,,以上會計實操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如有異議請以權威部門最新政策為準